产业低碳化 惠州力争2017年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日期:2015/5/19    来源:来稿刊发-网络转载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产业低碳化 惠州力争2017年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惠州低碳生态规划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在省内受到重点关注和推介,也赢得多方“点赞”。
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2014年惠州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60.8亿元,增长54.5%;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平方米……18日,广东省推进珠三角地区“九年大跨越”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作了《落实低碳生态规划 推动惠州绿色发展》的大会发言,介绍了惠州把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做法和成效。

18日,南方日报在头版以及A04版刊发了大篇幅报道,面向全省重点报道推介了低碳生态规划的惠州模式,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而在之此前,省领导近日率队检查珠三角九市推进“九年大跨越”进展情况时,对惠州率先编制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推进“多规合一”的经验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惠州低碳生态规划和发展的经验模式,在省内受到重点关注和推介,也赢得多方“点赞”。

 

惠州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坚持低碳生态和绿色发展的结果。

策划/统筹:陶然 黄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1 力推12个园区低碳化改造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与省倡导试点探索“三规合一,多规融合”的当下,惠州在全省率先编制和推出低碳生态规划,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当中,积极推进“四规合一”。今年1月,《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已经印发实施。《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即将结束征求公众意见,通过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出台。

实际上,低碳生态历来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陈奕威说,惠州强化理念引领,从“生态旺市”到“绿色发展”,再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惠州始终把绿色理念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先导。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增速并列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居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大中城市前十名;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

据介绍,惠州强化绿色发展产业支撑,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促进产业链条化、园区化发展,实现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例如,通过引进中海壳牌、中海炼油两个石化产业上游项目,吸引了75宗配套项目落户、总投资1605亿元,在推动石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石化区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优良,PM2.5均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陈奕威称,惠州还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推进建材、电力等高碳产业和鸿海精细化工基地等12个园区低碳化改造。同时,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低能耗、低碳排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快淘汰水泥、电镀等落后产能,单位GDP能耗从 “十二五”开始至2014年的4年间累计下降14.99%。

 

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2 力争后年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会上,省政府办公厅还通报了2014年度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考核情况,惠州得分87.63分,获评“良好”等次,排名第5位。

记者从市政府、市规划纲要办了解到,为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惠州将突出抓好稳增长和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制定今年121项改革工作“施工图”。

惠州还将抓好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力争2017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此外,惠州还将突出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60%以上投入民生,全力办好十件61项民生实事。在区域合作方面,则将突出抓好深莞惠经济圈建设,主动参与“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区建设。

市发改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低碳生态规划,惠州今后将力推产业低碳化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低碳示范社区建设、低碳建筑应用、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交通发展、碳汇建设、绿色市政发展等八大重点工程。到2020年建成一批低碳生态示范试点,到2030年使惠州市成为国内先进的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

延伸

清洁发电 让煤比天然气更干净

电厂,尤其是燃煤电厂,在人们以往印象中,往往是浓烟笼罩,属于污染严重的重灾区。然而,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的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里,主烟囱耸入云霄,不断喷吐的不是黑烟,而是几乎可以与周边白云混淆的白色气体。“那里排放的主要是水蒸气。”该公司副总经理何文告诉记者。

记者走进这家电厂的中心控制室里,看到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实时反映着两台燃煤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其中,功率约为330MW的1号机组,烟尘排放浓度为1mg/Nm3,远低于5mg/Nm3的烟尘排放标准。这项标准并非针对燃煤机组,而是针对一般状况下排放量远低于燃煤的燃气机组。与之类似的,在二氧化硫等其它主要污染物排放上,1号燃煤机组也远低于燃气机组的排放标准。

该电厂工作人员介绍,这要归功于2014年对1号机组进行的“近零排放”改造。历时69天,投入过亿元,进行11项技术改造,再经过168小时的试运行,最终让该机组的污染排放大幅降低,被列为广东省燃煤发电机组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改造示范工程。通过运行调整优化和设备维护治理,两台机组供电煤耗逐年降低,2014年平均煤耗318.95g/kwh,达到国产亚临界燃煤湿冷机组先进水平。

何文告诉记者,按照计划,2号机组将于2015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类似改造,再次降低电厂污染物排放,实现“零排放”电厂的目标。

国华惠州热电是惠州低碳生态规划中重点提及的企业之一。根据《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惠州围绕国华(一期)等电力企业,优化管理脱硫脱硝装置,保证设备稳定可靠运行,减少含硫、含硝废气排放。《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则提出,推动国华(大亚湾)热电联供二期建设,在大亚湾石化区组团探索建设公用工程岛冷热电水多联供项目,强化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供电,促进工业余热、余压、余气资源的综合利用。

按照规划的要求,国华惠州热电正在建成大亚湾石化区的“热力岛”。何文介绍,目前该公司热能利用率高达94%,除了自用还向周边的18家大型工厂提供,目前已成为大亚湾石化区热能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我们通过循环经济和集中供热,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等于帮助整个石化区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石化废气 摇身一变成“食品”

年轻人爱喝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因为喜欢它们充满气泡、解渴冰爽的感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食品级二氧化碳气体最初的来源是石化企业的废气。

变废为宝正是惠州大亚湾石化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当地,石化企业就有这种副产品,通过收集废气后卖给相关气体企业,经严格提纯等复杂环节,最终灌入饮料,让饮料更有口感更美味。

中海油惠州炼化分公司二期项目负责人赵岩告诉记者,煤气化制氢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8%以上,有回收利用价值,通过压缩、分离和净化,生产高纯度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气体及干冰。“我们把石化废气卖给其他企业去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还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了解到,惠州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想低碳发展,就要规划先行,废物回收利用正是低碳生态规划中所提出的要求。”惠州市发改局负责人介绍,根据已实施的《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惠州探索石油化工领域的节能降耗,逐步淘汰石化产业中的落后产业和产能,并鼓励油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及石油储运设施挥发油气回收技术开发应用,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效率,推广二氧化碳捕获与应用技术。

作为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生态型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对项目落户准入和绿色低碳生产有着高标准要求。以正在建设的中海惠炼二期为例,赵岩介绍,通过原料一体化,炼油轻油收率达到80.4%,综合商品率达到94.2%,达到国内外先进的指标水平。全厂加热炉和锅炉以自产的脱硫燃料气、低硫燃料油和外购天然气为燃料,从源头上减少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

很多人在实地参观大亚湾石化区后,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印象大为改变。网络名人“@宾语的廉政空间”去年在参观了大亚湾石化区后被当地低碳生态发展所触动。他发微博称,“出发前,曾担心大亚湾石化区污染严重,可真正走进这里,所有担忧烟消云散。眼之所见,是碧海蓝天,在距离石化区不远处,就是红树林湿地公园。红树林逐海而生,绘织成美丽葱郁的水上森林”。

观察眼

低碳生态发展 成就惠州模式

一家美国企业想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投资一个2亿美元的项目,不过其污水排放达不到东江水域的严格排放标准。虽然项目不小,能创造的GDP也很可观,但惠州没有心动,而是坚决给予了否决。

面对很多地方经常遇到的“要生态还是要发展”的两难抉择,惠州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14年以来,惠州全市环保部门共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79宗,实际环保否决率达到11%;“十二五”以来否决项目超过800宗,平均每年否决率超过10%;2014年惠州成功清退34家重污染企业,淘汰比例超过10%……

这背后,体现了惠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然而,坚守生态底线,不是不要经济发展,更不是让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实际上,地处珠三角的惠州,既有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也有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既是广东的缩影,也是全国的缩影。与珠三角核心地区相比,惠州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发展仍是惠州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为此,惠州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在全省较早制定实施低碳生态规划,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中,推动形成“一城三组团”的绿色城乡发展格局,构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

如今,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低碳生态发展的惠州模式,生态优势正反哺经济增长,“绿色福利”也实现全民共享。而记者观察发现,惠州低碳生态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新常态下培育绿色增长点,推动“绿色”和“发展”协同并进。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惠州强化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惠州如今正全力打造“蓝色引擎”环大亚湾新区和“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并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以及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云计算、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2014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1.8%和62%。

惠州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农业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低碳化。去年惠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60.2亿元,增长7.3%。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惠州2014年接待游客3968.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6.23亿元。

绿色GDP正成为惠州发展的亮点。今年第一季度,惠州经济增速和空气质量均居珠三角首位,处于领跑地位。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高水平的惠民,惠州在珠三角乃至全省地市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家底”越来越殷实了,办实事、办好事的底气也更足了。惠州坚持市级新增财力75%用于民生,2012—2015年4年间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到民生领域,同时力推教育、住房、医疗、文化、社保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年投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

坚持低碳发展、培育宜居环境,夯实惠民土壤,惠州的美誉也不期而至,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改革十大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国民生典范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惠州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凭借优良条件,惠州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

惠州的实践表明,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将低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绿色发展推动实现赶超跨越。而低碳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出台,也进一步增强了惠州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道路的自信和决心。
 来源: 南方日报作者: 周欢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