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民间标会倒会而引发的刑事案件,年初以来不断出现,仅仓山区法院就审理了9起,涉案金额在数十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为此,有关法官提醒市民,民间标会是非法组织,切莫因贪小便宜加入而最终吃大亏。
逾150名群众损失超1000万元
十几年前,仓山区某村村民林某在村里设立了一个名叫“经济互助会”的民间标会,以高回报率为诱饵,诱使约100名村民参会。随后,林某又组织了多个标会。
标会成立初期,林某既买房又买车,日子过得很“潇洒”,可近几年却笑不起来了。因有些会员标走会款后没有继续交钱,导致林某经常以会员的名义标走会款,用于垫付亏损的债务,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为了填补窟窿,林某花钱雇了陈某等几名亲戚,让他们协助自己向会员催收会款,终究于事无补。
截至2010年4月,林某控制的34个标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会,造成逾150名入会群众经济损失逾1000万元。据统计,受害者中损失最少的逾4000元,最多的逾40万元,平均损失逾10万元。
林某见势不妙,事先窝藏了90万元现金及部分首饰,玩起了“人间蒸发”。后来,公安机关将林某抓获归案。
日前,仓山区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9年6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陈某等其他几名帮助收会款的人,也被判处相应的刑期。
标会暗藏巨大风险
仓山区法院经办法官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标会都是建立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没有任何中介或担保,隐藏着巨大风险。从法院审结的这些涉及标会的刑事案件来看,标会倒会后引发了大量的家庭矛盾。不少人由于心存侥幸,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不但将家中存款拿去入会,还向亲戚朋友借款入会,甚至以房产抵押贷款入会,倒会后损失巨大,导致夫妻反目、兄弟成仇、父母子女出现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此外,标会还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不法分子借入会之机,先行标走会款,然后逃之夭夭,有些人利用标来的会款进行赌博,有些人则利用会款从事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为何大家趋之若鹜
民间标会的危害如此之大,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参与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高回报率是吸引这些人入会的最大因素。标会入会的最低回报率是每月两厘的利息(即每年24%的利息),有的标会开出的回报率能达到每月五厘甚至一分,而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目前不到4%。两相比较,自然有很多人愿意入会。
参加标会的人中,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这些人文化程度较低,有些人甚至是文盲,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会意识到民间标会隐藏的巨大风险。再加上标会的会员都是经亲戚朋友介绍才入会的,他们对熟人不设防,觉得放心可靠。
如果说高回报率是标会长久不衰的诱因,那么,融资市场的需求就是标会存在的外在推动力。仓山区一家小型鞋厂的老板告诉记者,民间标会筹集资金能力强,一个大规模的标会半小时内就可以筹集逾百万元的资金。对那些需要资金周转,从正规渠道又贷不到款的小企业来说,标会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选择。这些企业甚至可以在不用写借条的情况下迅速筹到所需资金,而这恰恰增加了标会的风险。
标会一旦倒会 会脚只能吃哑巴亏
仓山区法院经办法官认为,民间标会是一种民间自发设立的以融资为主的组织,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标会设立时未经政府部门的批准,在法律上是非法组织,不受法律保护。会头(即标会的组织者)吸纳会脚(即普通会员)的闲散资金,其行为触犯了刑法,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而标会一旦倒会,所有会脚只能吃哑巴亏,得不到任何正规渠道的法律援助。
法官提醒市民,民间标会是非法组织,无论是组织还是参与都有极大风险,切勿因贪小便宜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锒铛入狱。如果大家要投资理财,请找正规的金融机构。
□相关链接
标会运作过程揭秘
开始时,由会头把会脚召集到一起,约定标会的本金规模。标会一般每月开标一次,参与标会的总人数就是标会应该还款的月份。如30个人的标会,其寿命一般就是30个月。
以常见的千元标会为例,首次聚会投标,按规则由会头得标,会脚每人缴纳1000元,会头可得3万元,这意味着会头可以在首期享有无息借款的权利。第二个月的聚会投标,除会头外的其他29名会脚都来竞标。把自己要出的利息(即标息)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开标,标息最高者得标。
假设甲的标息最高,为200元,那么甲就得标,会头因上次已得标就变成死会,所以本月要拿出1000元给甲,其他28名会脚则各拿出800元(1000元-200元)给甲,所以甲可以一次借得23400元(1000元+800元×28)。然后,甲丧失投标权利,每个月要拿出1000元交给下一个得标人。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月轮到最后一人。此时,其他会脚都已死会,前面29人都要拿出1000元给最后一名会脚,他可以一次得到29000元。标会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