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日期:2023/11/28    来源:新华社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组图]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今年前三季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3%的带动下,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向新、向实、向未来,关键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持续构筑,“创新之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跃然眼前。

  向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核心引擎

  11月24日,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公司宣布,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第一个“100万辆”用时13年,最近的第六个“1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25.8%。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观众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比亚迪展台了解新能源汽车(2023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新能源汽车,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

  2022年,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囊括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汽车”,即是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这是深圳市坪山区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路段(2023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0393.39亿元、增长8.3%,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37.7%、2022年的41.1%,进一步提升至42.5%。”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发展处处长欧阳仁堂说,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护城河”持续构筑。

  今年1月,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了深圳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体外心肺支持辅助设备、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套包注册申请,标志着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实现国产化。ECMO产品是心肺系统重症治疗的一种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急救。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这是2023年1月6日拍摄的我国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当日,我国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获批上市颁证仪式在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参与研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说,ECMO产品的成功国产化经过了艰苦攻关,共申请专利85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企业标准5项,国产ECMO产品的面世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前三季度,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9.4%。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余璟说,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持续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滚动完善提升规划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承担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试制和产业化项目。

  向实: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的久久为功。“深圳以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引领,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余锡权说。

  ——新投资培育新优势。今年前三季度,深圳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3.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投资增长75.9%。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而昨天的投资正在产生实效。近期,华为发布部分手机新品,市场一度出现“一机难求”的情况。华为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显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66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率为16%。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行人从华为深圳旗舰店前走过(2023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新保障拓展新空间。为拓展高质量产业空间,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圳打造“垂直工厂”,推出“工业上楼”计划。

  在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曾辗转多个工业园区的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终于找到了“家”。“优质产业空间价格合理,高使用率也留足了企业未来生产升级所需的空间。”艾克瑞公司总经理周建华说。

  记者了解到,深圳计划通过“工业上楼”,连续5年每年推出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的厂房空间,向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产业空间。

  ——新主体开创新局面。“让机器人在工厂里跑起来。”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永锟怀揣着这样的目标,从无到有进军工业物流机器人行业,如今公司已累计交付超6000个机器人,今年年中成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天的‘小巨人’,可能就是明天的大企业,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持久动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研发投入强度达5.8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94.9%。目前,深圳已有上市企业50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呈现数量多、活力足、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欧阳仁堂说,深圳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雁阵体系,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等。

  向未来:苦练基础原创“内功”

  在一个个透明的功能岛里,机械臂正熟练地把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准确地放进微孔板,自动化小车在各个功能岛之间来往运送实验用品,一个智能化的“生命铸造工厂”井然有序地运转。

  在历经3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后,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近日正式投入使用。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这是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2023年4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大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的‘策源地’,还会在产业上‘沿途下蛋’,合成生物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都有望实现飞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刘陈立说。

  事实上,正如刘陈立所说,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期间,其所在的光明科学城就已经汇聚了80多家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企业,总估值超过270亿元,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像合成生物这样的未来产业,深圳布局了8个。

向新向实向未来——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这是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内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2023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布局,脑科学与脑模拟、精准医学影像、鹏城云脑三期、超算二期、自由电子激光、同步辐射光源、材料基因组等陆续开建或启用。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北部片区的西丽湖,是深圳重要的饮用水源。如今,周边正在建设的国际科教城,正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

  截至目前,这里汇聚了深圳的近半数高校和半数以上全职院士,拥有6.2万名在校生、2.4万名教职工、超2000名在站博士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00家,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X9联盟(X是西丽湖的拼音和英文首字母,也是数学上代表未知变量的常用字母),推动形成融合创新体系。

  在不少科技界人士看来,以科技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以有组织地为基础研究开辟新赛道,正有力支撑着深圳迈向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张林说,深圳加强基础研究稳定支持保障,优化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以及基础研究开放合作,以科技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文字记者:王攀、孙飞、陈宇轩、印朋

  视频记者:李思佳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杨步月、陈海通、程昊、郭洁宇

  统筹:郜新鑫、曹江涛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