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4家上市险企10月份寿险保费环比骤降45% 业务重心转向2022年“开门红”

日期:2021/11/15    来源:证券日报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图文]4家上市险企10月份寿险保费环比骤降45% 业务重心转向2022年“开门红”

  

  

  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月度保费数据又让投资者失望了。

  截至11月14日发稿,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除中国平安之外,其他4家均已披露10月份保费数据,合计实现寿险保费收入482亿元,同比微增1.2%,环比骤降45%。

  4家上市险企10月份寿险保费数据,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增速表现都不佳,原因何在?在险企人士看来,同比微幅正增长,源于今年寿险业“供需两弱”,保费增速持续低迷;环比增速大幅下滑,源于历年四季度是寿险业保费淡季,且险企往往从10月、11月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来年的“开门红”,导致10月份保费环比数据普遍大幅下滑。寿险公司的“开门红”类似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时间跨度为历年十月份至来年春节前夕,这期间险企除加大增员推新力度外,还会将部分今年取得的保费收入计入来年1月份的保费收入。

  10月份保费增速依旧低迷

  月度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太保寿险、人保寿险的寿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14亿元、108亿元、101亿元、59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56%、-39%、-34%、17%,同比增速分别为-4.0%、0.3%、-6.2%、56.7%。

  在A股上市的五大险企中,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只经营人身险业务,不经营财产险业务。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3家既经营人身险业务,也经营财产险业务,不过各有侧重。其中,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的寿险业务比重高,中国人保的财产险业务比重高。整体看,寿险业是上市险企的业务重心,也是影响保险板块整体走势的核心指标。

  对比前三季度的保费增速,上市险企的寿险保费增速在10月份延续今年以来的低迷态势,诸多关键增长指标未出现明显向好迹象。

  在中国人寿总裁苏恒轩等险企人士看来,今年寿险业持续低迷,是内外部因素共振的结果。从外因看,疫情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消费需求疲软,保险作为非必需消费品首当其冲,行业保费增速出现下滑。从内因看,今年寿险公司持续改革代理人队伍,致使代理人出现大量流失,削弱了寿险业保费增长能力,加剧了供需错配。诸多原因共同造成寿险业当前困难重重的局面。

  寿险业或已驶入下行周期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保险业经营周期来看,疫情、经济增速下行、险企改革等原因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保险业步入低谷的“催化剂”,并非行业低迷的最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保险业是强周期行业,经过前几年的高增长后,开始“周期性”掉头向下。支撑该观点的逻辑是,影响行业增速的一些核心指标早已出现疲态,且今年的低增速在过往几年早有端倪可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认为,诸多数据显示,我国寿险业早在2018年开始就步入了衰退期,到现在已经走入低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去3年寿险个险标准保费、新单期交保费大幅减少,这不仅意味着寿险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和未来利润水平的下滑,还意味着行业无法通过期交新单产生与之前相同规模的佣金和业务管理费。佣金大幅减少必然导致代理人队伍收入水平大幅下滑和人员流失,也可能导致这些流失人员加入退保“黑产”来非法渔利;业务管理费降低,则可能导致公司内部开支紧缩和内勤人员收入水平降低,甚至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支机构和内勤人员被裁撤的现象。

  “早已步入衰退期”这一事实为何不被投资者和市场察觉?“上述这些情况很可能被寿险业还不错的财务业绩数据所掩盖,因为寿险公司的年度利润主要依赖存量业务而非新业务,且很容易受到资产投资收益率(尤其是股市)的影响。尽管流量业务或新业务已经逐渐恶化,但从主要依赖存量业务盈利且盈利水平受股市影响巨大的寿险公司财务报表来看,业绩表现可能还不错;但实际上,保险业已经走入低谷了。” 郭振华表示。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严智康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寿险业已历经30年持续开发,2019年人均寿险保单持有量为0.8份,到目前重疾险保单有4亿份、百万医疗险保单2亿份、惠民保保单9000万份,市场刚需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享受第一张保单的需求侧红利时代已基本终结。

  在“需求侧红利”消失后,行业供需矛盾不断积累。严智康认为,近年来,从存量来看,市场上产品数量较多,但同质化严重。过去几十年,寿险业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公司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价格、佣金、激励费用等层面,一款产品热卖后,其他公司会立即跟进,市场上马上会出现几十款同类产品,但仔细看条款会发现,各家产品大同小异。从增量来看,客户需求走向多元化,但供给相对单一。寿险业主流消费群体已由“60后”“70后”转变为“80后”“90后”甚至“95后”,给保险业带来的变化是保险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但从供给端来看,保险行业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简单,无法完全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也有上市险企管理层人士表达过与严智康类似的观点,即寿险业持续累积的“供需错配”问题已成为拖累行业增速的重要原因。其中,太平洋人寿原董事长徐敬惠、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等均在不同场合表示,目前寿险业产品、营销员等领域面临“供需错配”问题。

  开门红能拯救保险股吗?

  从长远发展看,保险板块走出低谷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哪里?寿险公司大力推行的“开门红”对保费收入影响几何?

  历年第四季度,寿险公司便开始从人力、产品等诸多方面备战来年“开门红”。由于险企投入大量精力备战来年“开门红”,当年10月份保费环比增速往往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例如,2020年和2019年,5家上市险企的10月份保费环比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由于险企对“开门红”颇为重视,“开门红”期间的保费往往在险企全年保费中占比较大,个别险企第一季度的保费甚至能占全年的50%。

  华金证券分析师崔晓雁表示,中国人寿今年10月份发布的“鑫裕金生”等3款产品抢跑2022年“开门红”。今年险企保费增长压力较大,“开门红”时间较去年有所延后,中国人寿率先出击或对同业产生促进作用。在保费增长压力下,“开门红”的激励效应或更加重要,上市险企今年仍将大力布局“开门红”。

  尽管今年险企积极布局“开门红”,但对保险板块的拉动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目前寿险渠道改革正处于第一阶段的阵痛期。一方面,近期疫情反复,在年底业绩冲刺需求下,各险企“开门红”筹备节奏或受影响。另一方面,银保监会强调险企淡化“开门红”,以平稳开展年度业务;与此同时,今年代理人大量脱落,“开门红”展业的人力基础或有削弱,因此,明年“开门红”保费收入在今年高基数效应下将面临增长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抛开“开门红”对寿险业的短期刺激效应,上市险企唯有加速推进寿险改革、尽快化解供需错配矛盾,方有可能在低谷期摆脱业绩与股价持续下跌的泥潭。

  严智康认为,实现寿险业转型发展,要有效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调优存量、做优增量。调优存量才能提升发展质态,做优增量才能积聚转型发展势能。现阶段保险业增长有三大特征:一是保费增长从“新单拉动”转向“续期拉动”;二是利润增长从“向规模增长要效益”转向“向存量管理要效益”;三是客户经营从“拓展增量”到“深挖存量”。基于此,保险业转型要增量与存量并举。一是人力层面,存量亟待提质,增量重在保质;二是产品和服务层面,要加快存量优化,聚焦增量创新;三是机构布局层面,要合理优化存量,按需发展增量。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