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制度创新

日期:2020/7/24    来源:河北日报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制度创新

  

作者:周爱军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为加快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至今已发布百余项制度创新推广成果,一批重要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从实践看,建设自贸试验区,人才是关键。要通过有效的人才制度创新,进一步强化自贸试验区人才支撑。

  遵循国际化导向,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在全球范围配置人才,必须要有国际视野。近年来,人才资源全球流动、全球配置趋势更加明显。自贸试验区应以开放的思维吸引国际人才,为推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一是把握好“外国人自由流动”到“外国人执业自由”的重大制度突破,鼓励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中外合资或独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激活自贸区的海外人才资源池;支持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利用“外脑”为自贸试验区培育更多高水平产业技术人才。二是对于已入自贸试验区的外国人才,要通过“国民待遇+属地认同”的方式增加人才政策的黏性和温度,既要为其提供基本的国民待遇,如在子女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也要帮助其尽快了解国内的市场环境、工作要求,增强对企业文化和我国社会价值理念的认同。

  遵循本土化导向,在本土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

  从长远来看,本土人才是支撑自贸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建设自贸试验区,应在本土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可参照香港“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中兼顾培养本地人才的做法,对计划引入外地人才的企业实行配额制,通过外来优秀人才带动培养本地人才快速成长。可借鉴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深化跨国教育和人才联合培养的做法,与境外知名大学、外国人力资源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自贸试验区内创立分校或分支人才培养机构,以“外脑”培育本土人才。也可学习广东、天津设立人才引荐奖和引才“伯乐奖”的做法,自贸试验区的人才培训导向可从奖人才转变为奖企业,对提高内部员工培训投入和选派员工“走出去”进行研修的企业,按投入比例和人才层级给予补贴,更好地激发用人主体培育人才的积极性。

  遵循数字化导向,推动数字人才有效供给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推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贸试验区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加紧谋划配套的数字人才供给制度。一是引进海外数字人才。根据计世资讯和华为联合发布的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中国ICT领域人才结构存在极大短板,至2020年,中国ICT领域从业人员缺口达到1246万,其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人才占904万。为此,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更加有效举措,吸引更多海外AI领域相关人才。二是做好数字人才的立体化培育。在数字人才培育方面,国内IT企业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如阿里巴巴向所有员工开放技术选修课程,定期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弥补员工在思维、知识、技能上的不足;腾讯公司通过“活水计划”给企业员工提供内部二次择业的机会,全方位激发人才活力;华为发起高校“金种子”发展计划,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企业所需数字人才。三是倡导“以使用为内核”的人才共享模式。树立“以用为本”的用人理念,根据非正式、非全时、短期性的工作方式来合理设计新型用人制度。

  遵循错位化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吸引人才

  建设自贸试验区,应在明确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紧紧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因此,在人才政策的设计上,自贸试验区也应遵循错位化导向,聚焦自身优势、放大比较优势。一是通过产业错位布局形成人才错位引进路径。自贸试验区应牢牢立足自身产业定位,以产业差异吸引人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比较优势,以产业集聚促进人才集聚,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补。同时,要动态监测同质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尽量在细化发展目标和人才引进方向上错开对象和时间段,最大限度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二是通过方式错位实现高效引才。要摒弃那种靠“给钱给物”为主的“刚性引才”政策,增加项目合作、智力引进、成果转移转化等柔性人才引进方式,聚焦人才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整合形成“刚柔并举”的多元化引才方式,突出引才政策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