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安全需要精心呵护

日期:2020/2/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安全需要精心呵护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近日,武汉三院住院部一间换药房被改造成心理咨询室。咨询室的标识刚贴出,一位护理人员急匆匆来访:“晚上一个人在房间,感到有点咽喉疼,会不会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想着想着连觉也睡不着了……”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他们的心理防护至关重要。

  调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风险高低,跟所处环境病毒量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单位空间里病毒量小,即便只做简单的防护也不容易被感染;相反,单位空间里的病毒含量越大,被感染的风险就越高。医务人员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虽有较为严密的防护措施,被感染的概率仍然可能比其他场合高。所处环境的职业风险越大,从业者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若未及时进行干预和有效调整,时间长了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

  精神是心理的支柱,精神垮了身体也就难以支撑。在抗击疫情一线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身处险境而又超负荷工作,对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目前,疫情严重地区医务人员相当紧缺,在繁重的救治任务和压力下,医务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班加点工作导致身心异常疲惫。据报道,疫情发生以来,已有多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无法继续工作,被迫离开急需他们坚守的抗疫前线。

  一位医生接受记者采访,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情况,提到一个患者“很年轻才19岁”时忽然间哽咽:“我,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孩子。”他哭出了声,然后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家人,都会担忧自己的安危,这是人之常情。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有不少是从全国其他地方驰援而来,他们远离故乡和家人,紧张忙碌之余,难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或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如何防止这类人之常情引发心理危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医务人员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他们可能从施救人变成被救治者,从医务人员转变为患者。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16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3.8%;6位医务人员不幸去世,占全国死亡病例的0.4%。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与权利——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与时间顽强赛跑,必须从机制制度和实际工作上关注他们的现状与处境,给予他们人性化关爱,在加强医务人员身体安全防护的同时,给予心理安全防护也迫在眉睫。

  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医务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努力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的效果。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安全,缓解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除了医务人员从专业角度进行自我调整纠偏,更需要外界给予更多温情的关怀。这要求必须尊重规律、尊重人性和尊重科学,创造条件给予医务人员身心最充分保护。比如,有的地方规定,对于超负荷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要实施强制休息制度,让他们身心及时得到调整。专家建议,为避免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过度代入”,不能用“轻伤不下火线”让医务人员承担超额的任务,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

  目前,军地各方派遣的医疗队在源源不断奔赴疫情严重地区,医疗队伍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要精心呵护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安全,及时补强各种关爱和干预机制,对不安情绪、危机情绪进行有效疏解、修复。医务人员的身心安全和各项权利得到了保障,打赢疫情防疫阻击战就能有更坚强的堡垒。

(责编:WEB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