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出炉

日期:2018/6/15    来源:本站原创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2017年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出炉

  

  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2017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中央驻粤有关单位、省内海洋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海洋创新联盟——广东海洋创新联盟,评选出了“2017年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

  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还为获得“2017年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的单位颁奖,以下为获奖的十大进展基本情况。

  一、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及富集规律重大理论创新与试采技术突破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该成果建立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微生物找矿方法体系,显著提高了水合物探测结果的可靠性,并及时用于指导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为找矿取得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在南海北部获取了实物样品,圈定了一批目标区,控制了两个千亿方级大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初步预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为800亿吨油当量。

  2017年5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中油海等国内单位成功实施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截至当年7月9日,试采连续稳产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主动实施关井,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标志着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促进水合物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蓝鲸一号”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装备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突破

  主要完成单位: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2017年7月,中集集团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一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圆满支撑了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创造了试采时间最长、总产量最高的世界纪录。中集集团联合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突破了一系列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装备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包括装备设计建造、试采工程应用、应急安全保障等,为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了重要支撑。

  “蓝鲸一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装备设计建造方面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水平、建造质量、工程能力等方面均达到世界最高水准;在试采工程应用方面的突破,成功指导了对“蓝鲸一号”平台的一系列适应性改造,满足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的诸多特殊要求,保障了试采任务的顺利开展;在应急安全保障方面的突破,大幅完善了“蓝鲸一号”的作业安全体系,成功抵御了12级台风“苗柏”的侵袭,确保了试采工程的延续性。

  三、砗磲的人工繁育和苗种(幼贝)生产及其在岛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在全人工条件下通过亲本促熟、人工受精孵化、幼虫培育、虫黄藻植入、稚贝中间培育等环节的技术研发,成功攻克了砗磲繁育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和技术瓶颈,建立了砗磲人工培育、人工受精和幼虫孵化、虫黄藻高效植入等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繁育出鳞砗磲和其他几种砗磲稚贝,将其变态率由不足1%提高至10%以上,培育的1.5年龄幼贝最大个体已达12厘米。

  此项技术的成功研发,为开展砗磲规模化人工养殖,推进砗磲岛礁人工放流、增殖,恢复和保护砗磲种群,保护南海珊瑚岛礁及其生态环境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产业应用价值。

  四、《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1∶2000000)》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1∶2000000)》标注了国家明确的255个海底地名,以科学成果的方式表明了我国在南海的管辖权力,精细刻画了主要构造边界,为深入探索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重新圈定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范围,首次发现了中沙海槽深水盆地;编制了各盆地的地层综合柱状图,标注了已知的油气田和钻井位置等,对南海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1∶2000000)》广泛应用于海底重大工程建设,在工程科学部署和顺利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生界厚度图、新生代沉积基岩深度图、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布图等相关成果,已被国家石油公司应用于勘探开发部署工作。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等相关图件已被德国、波兰等的相关国际合作研究机构,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使用。

  五、MySE5.5/7.0MW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主要完成单位: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MySE5.5/7.0MW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不但拥有76.6米超长叶片,还具有海上机组优异的发电效率、可靠性、防腐特性、独立的冷却散热技术及优异的抗台风特性,其主要技术优势体现在:1.采用中速齿轮箱/中速永磁发电机/全功率变频器的半直驱传动链设计技术,有效提升风力发电机组传动发电效率;2.采用超紧凑和精巧的传动链结构设计,缩短了风轮至塔筒中心线的距离,提高了机组的结构刚度和抗振性能;3.采用全密封的机舱设计方法,通过高效能热交换器实现机舱内外热交换,保证机组具有良好冷却效果,同时可适应重盐雾、高潮湿、强沙尘和超高温等不同环境特性;4.采用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MBC),使得机组根据所处的特定位置的风速、湍流、风切变、温度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自寻优调整,有效降低机组在运行中所受的载荷并提高发电量。

  六、水下无线通信控制网络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水下通信,特别是水下无线通信是世界性难题。由深圳智慧海洋科技研发的水下无线通信控制网络系统突破了水下高速无线通信定位与同步技术、智能感知和智能前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数据集成分析与呈现技术、海底管线自主巡检与对接补给技术、水下常驻作业网络化智能化监控技术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水下无线通信和组网的世界性难题。

  该技术可应用于水下无线网络建设,与海缆光纤互补,对海域形成无线网络覆盖,也可独立构建水下局域网,形成“水下WiFi”网络。系统集成了海洋通信、海洋感知、智能控制、数据分析、数据融合与可视化等智慧海洋技术,与水上通信结合可形成“天空地海”一体化通信控制网络,使水下机器人基于“人在回路”的无线智能化控制成为现实。

  七、出口型大型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

  主要完成单位: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

  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被誉为“深海空间站”,是特种海工船舶中的顶级明珠装备,“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船型。该船配备双潜水钟,可同时搭载18名饱和潜水员进行300米水下安装、检查、维修、打捞等作业,满足国际最严格的DNV-GL船级社要求。2017年6月20日,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的MT6024型大型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举行交船仪式,10月9日驶离码头,奔赴作业海域。

  这不但标志着我国首艘、全球最顶尖的大型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高水平、高质量完成设计建造,还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出口创汇,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市场空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洋高端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使我国跻身世界海洋装备设计制造强国之林。

  八、建成“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

  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暨南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在海洋经济区域发展示范项目支持下,由中山大学牵头,历时4年,于2017年建成“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该项目以海洋动物、植物及海洋微生物为主要对象,收集和制备海洋天然产物,建立了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分离制备平台、活性筛选平台、信息管理平台及化合物库,能够高效地完成海洋生物样品的采集,化合物分离制备、活性筛选等过程;并保藏了2000个以上海洋化合物实体,为进一步药物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目前,项目参与单位已经建立完善化合物信息管理系统及化合物信息网站“国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已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海洋活性化合物,将海洋药物研究从化合物活性研究向药物研发推进。

  九、自升自航式浮船坞

  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惠尔凯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自升自航式浮船坞凭借其出色的创新性,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是惠尔海工推出的专用于南海远海岛礁舰船维修服务的产品,相当于一个小型海上舰船维修厂。

  自升自航式浮船坞可以实现自航,在舰船需要维修时,可以及时航行到指定位置,升船压桩,船坞站立在海床之上,然后坞体下沉,待破损船只进坞后,升离水面检修,避免了海况对维修作业的影响,缩短了海上救助时间。

  本产品弥补了现有海工装备的空白,解决了舰船海上受损急救问题,在减少舰船沉没的同时可提供应急修复。同时可用于民用渔船应急救援检修、水下施工作业,这种结构形式的平台在功能上具有多种可延展性。

  十、基于海洋大数据的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广东邦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系统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海洋测量勘察、港口地理、船舶动态、生产作业、水深监测、视频监控、水文气象等数据构成的统一信息数据资源为基础,根据各港口、航道、渔港和库区等部门的实际需求,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应急指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上述部门的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监督和行业经济分析等提供支撑,全面提高其综合管理和决策分析能力。

  目前,该系统已在广州港、茂名港、肇庆港、阳江港等大型港口应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系统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由“事后处置”转为“事前预警”,有效缓解了监管区域大、分散、点多、监管人员不足的严峻监管现状,解决用户信息资源整合难、资源可视化难和信息自动化匹配难等问题。
 来源:南方网 黄进 杨振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